一、风起苍西 118.余波-《剑啸昆仑》
第(1/3)页
重光三年九月十三夜,爆发了雍州牧谢瑜府邸遇袭的事件。
九月十四日,中枢召开廷议,就此事向监察司和内卫府问责,说穿了就是要让重光帝给出一个说法。
虽然这两年帝党已经占据了一些要职,但在整个中枢里依然还是三大派系为主流,少数进入中枢的帝党成员改变不了局面。
按照大夏的祖制,凡是选拔能够列入中枢成员的大臣都必须经过中枢以及皇室成员、各王公侯爵共同参与的朝会推选,并不是皇帝一言而决,所以帝党要想在中枢里占据优势并不容易。
这也是太祖皇帝制定的策略,是历代前朝都没有过的措施。
就拿前梁为例,虽然也有内阁制度来牵制皇帝,但却是无法真正地加以制约,选拔重要大臣都是皇帝一言而决。
而在本朝,不但是中枢大臣,就算是太子之位也得经过大朝会推选的认可。
不过这种制度也有弊病,那就是本朝的门阀世族的势力要比前朝更加强大,而且很难加以制约。
尽管太祖皇帝还制订了“授田制”,但那些门阀世族甚至地方上的豪强大族也都利用“族中公田”的名义占据了大片的良田,若非如此也不会爆发中州的民乱。
幸好鼓励工商的政策造就的经济发展缓解了土地问题造成的麻烦,不然的话就这次的民乱就很难渡过了,而是跟前朝那样社稷崩塌了。
工商业的大发展使得更多的劳动力和人口流向了城镇,所以旱涝灾害对于农业的影响没有真正地扩散到整个社会去。当然,这也是扩大了高粱、番米等高产作物、使得农村所需要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作为基础的。
而前梁就是亡于大旱灾引发的大规模民乱造成的战乱与军法割据。
虽然大夏依然存在贫富分化,甚至要比前朝更加严重,但大灾荒却是未能动摇国本,这就是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朝廷对农业的税收大大减少的原因。
不能不说,本朝的太祖皇帝还真是一个人物啊。
当然,对于大部分皇帝来说,尤其是重光帝这样的皇帝来说,对中枢廷议这个制度可谓是深恶痛绝。
就谢瑜府邸遇袭这件事来说,在廷议上并不复杂,不用说就是监察司和内卫府严重违规,死了的那些人活该,甚至自己死了都不够,还得祸及家人。而最重要的是,还要追究监察司和内卫府主事之人的责任,到底他们有没有参与决策。
在廷议上,重光帝气得脸色铁青,但却无话可说。至于监察司总办戚本愚则是一推六二五、剑诀否认自己与夜袭谢瑜府事件的决策有关,而内卫府总管也是推说自己并不知道三位陆地神仙参与袭击谢瑜府的事情。
不过,最后戚本愚还是因为监察司参与的人太多、而且死的人太多、监察司执法总队基本上覆灭而负有失察之责、被直接罢官,至于内卫府总管则是由于参与的人不多而仅仅只被给予了罚俸一年的处罚。
至于内卫府损失了三位陆地神仙、可谓是损失惨重犹在监察司之上,中枢大臣们则是表现出来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其实是因为内卫府陆地神仙境的高手损失越多、他们的心里越高兴罢了。
不光是巡检堂、内卫府和皇家禁地有陆地神仙,门阀世族这边也有,大家在暗地里都在比较陆地神仙境强者的整体实力,任何一方的实力受损严重,对其他势力来说都是好事。
廷议结束之后,重光帝怒气冲冲地回到了御书房之中,将三位皇子和帝党的几个核心人物召来,道:“都是废物!区区谢瑜一个文官都拿不下,还损失了那么多的高手!”
监察司重建、豢养的那些武道高手耗费了他内库之中不知道多少资源,至于内卫府的三位陆地神仙更不用说,想不到现在竟然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耻辱啊!”三位皇子也是纷纷表示不满。
三位皇子乃是大皇子鲁王、三皇子宋王和七皇子汝王,这三位皇子乃是皇妃以上所生、因此封为亲王,至于其他皇子都是因为其母的位份较低、只能封为郡王、不具有参与争储的资格、也不参与朝廷的政务。
现在三位皇子和其他官员垂头站在两侧,而戚本愚和内卫府总管跪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
中书令易昌道:“陛下,其实这也不能怪监察司和内卫府,而是关学系他们与那万花商会勾结、私底下豢养的武力有点逾越了。那万花商会富可敌国,而监察司的经费预算十分有限,内卫府更是全靠陛下的内库支付,免不得捉襟见肘。”
御使右丞黄琛道:“都是国库被三大派系所掌控,就算是陛下也无法调用其中的资源所致。以臣看来,这个廷议制度对于陛下的限制太过严厉,必须要加以改变才行!”
“哦?你认为要怎么改?”这一下,引起了重光帝的兴趣。
黄琛道:“廷议制度虽然是太祖皇帝订立的祖制,但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了,时移世易,到现在已经表现出来了很多的弊端,对于国家权力的统一伤害很大。臣以为,必须加强陛下的独断之权才行。”
有人道:“但要改变祖制乃是顶天的大事,必须经过大朝会决议才有可能。但是,大朝会很难通过这项决议啊。”
黄琛道:“也不是没有机会。大朝会的参与人员要比廷议多了很多,其中的皇室成员是可以争取的,还有一些公侯也是可以争取的。至于那些文臣之中,还有一部分并不属于三大派系或者门阀世族,这些人也是可以争取的。”
重光帝点点头,道:“黄卿所言也有道理。这样吧,就由你牵头,尽快开始策划此事,联络和说服那些相关人员。”
黄琛道:“臣领旨!”
易昌道:“陛下,臣以为虽然黄大人的建议可行,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兵权。现在不但边军和地方军权在于枢机院和兵部,禁卫军也是必须经过枢机院才行调动,甚至就连御林军也是!御林军乃是天子亲军,但陛下却是无法独断调动,这是何等地荒唐?”
重光帝看向这位自己的首席谋主:“易卿有何建议?”
易昌道:“要改变这些规矩,依靠廷议和大朝会还是很难的,以臣观之,这里的要害还是在中下层的军官,比如禁卫军,大部分的中下层军官都是出自中州各大门阀世族的族人子弟,这些军官只听他们族长的话,与其说是国家的军队,倒不如说是他们门阀世族的私军。这一点必须要加以改变。而在边军方面,以苍凉路为例,也是经过关学系多年的经营,提拔了大批与他们亲善的军官,这样才让他们对于西北边军拥有了很大的影响力。所以,臣以为多多引进其他来源的军官,这样才能削弱那些门阀世族对于禁卫军的影响力。”
“有理!”重光帝皱起了眉头,道:“但这又如何能够做到呢?”
易昌道:“臣以为,此前我等主要关注了朝堂之上的争夺,现在必须要设法向地方和边镇发展力量。禁卫军要想改变极难,但等到我们在边军之中掌握了部分军官之后,便可以采用禁卫军轮值的制度,将现在的禁卫军调到边镇,而将我们掌握的边军内调入值京师,这样才有可能做出重大的改变。”
第(1/3)页